钟 头 近日,笔者关注到媒体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名广东陶瓷企业的老板不久前在出口一批陶瓷卫浴产品到国外时,被对方问及产品单位能耗是多少。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主一样,这位中国老板从未计算过自己产品的能耗,当然也就无法回答对方。当被媒体问及将如何应对碳关税等问题时,该老板更是无言以对。 该报道真实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的普遍问题。笔者相信,同样难以回答出产品单位能耗的企业主在中国并不是少数,而站在广东陶瓷企业老板身后的,是一个对碳排放问题概念依旧模糊的庞大集体。 如今,“碳关税”已经不再局限于环保领域,渐渐成为国际贸易场上的热门词汇,中国企业逐渐开始感受到来自“碳关税”的潜在威胁,而正确了解和认识“碳关税”也显得十分必要。 “碳关税”的提出,始自2009年6月26日。当天,美国众议院正式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按照美国的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从此,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的“碳关税”被正式纳入世人视野。 用贸易的方式制约碳排放,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实施附加贸易关税,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碳关税”的提法虽然看起来顺理成章,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 首先,“碳关税”违背了《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八成左右,来自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工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征收碳关税无疑是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历史责任,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空间。 其次,“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碳关税”为国家设置了贸易壁垒,直接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更不利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打着“绿色经济”旗号的“碳关税”以环保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并逐渐成为贸易保护阵营的新成员。一旦实施,“碳关税”将成为发达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届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会完全消失。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同时显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未来没有选择的权利,要出口就必须接受“碳关税”。 争相打“环境牌”,利用环保问题设卡,正在成为大国外交角力的新动向。发达国家意欲通过环境问题,重新确立世界竞争规则。现在,“碳关税”已经是很好的提醒,并为企业敲响了警钟。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碳税研究报告给出了相关的建议:未来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指标已经是一种趋势,这需要将碳排放纳入到考核检验的指标中去,并且将碳足迹记录具体到企业中,而开征碳税恰好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碳税作为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还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开征碳税也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 笔者认为,应对碳关税,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惩治思路,不妨要换个思维来看待问题。 从一个角度看,征碳关税是遏制“中国制造”的一剂猛药;但换个角度看,开征碳税、碳关税,恰恰是低碳经济体现的增长点。 “碳关税”对我们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个倒逼机制。我们不妨自己先征收起来,也为将来避免被征税做好铺垫。 毕竟,在一个由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低碳社会转变的大时代里,谁掌握了低碳技术、掌握了低碳时代的话语权,才会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