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所大学分别处于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三个世界上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主要地区,又分别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先进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不同的立场。这三所大学之间的合作,有可能在发展和转移先进能源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批种子项目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领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和政策建模、煤燃烧和碳捕集、低碳城市和工业节能、生物质能、热能变换、先进的核能等。 本报记者 李博 在“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2009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北京共同宣布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三所学校希望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决策者提供先进能源技术和政策选择。 日前,本报记者就三校联盟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参加筹建工作全过程的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赞基教授。王赞基表示,分别处于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三个世界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地区的这三所著名大学结成低碳能源大学联盟,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低碳能源技术的创新,同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能源的国际合作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清华首先发起,获得剑桥、麻省响应 记者:在2008年初,清华大学成立了低碳能源实验室,为后来低碳能源三校联盟的成立打下了基础,那么低碳能源实验室成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王赞基:清华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其中与能源领域相关的学科更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学科群,所以清华一直致力于将与能源相关学科的研究整合起来,为国家解决能源安全供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有影响的工作。 在当前全国乃至全球都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清华于2008年1月份成立了低碳能源实验室。低碳能源实验室本身是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其宗旨是依靠和整合本校与能源相关的各个院系的科研资源,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重点研究我国未来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科学问题、先端技术问题、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重大技术集成和产品示范,为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记者:据您所知,近年来清华大学在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主要开展哪些研究工作? 王赞基: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领域。第一是洁净煤技术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技术,例如热能工程系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循环床理论体系和设计体系,形成独立研发大型循环床技术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床锅炉产品,带动了行业进步,并实现技术许可证出口。第二方面是先进核能技术,例如在我校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上建设的山东荣成商业示范电站即将正式开工,这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16个重大专项之一的示范工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非常重视。第三方面是先进输电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技术,例如电机系在过去十多年先后成功研发的±20兆乏和±50兆乏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不少技术已经在电网中得到实际应用。第四方面是节能,特别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交通领域的节能,也包括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将在即将开展的中美能源技术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五是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技术已经做到工业示范。再一个就是关于能源系统分析与政策以及气候变化对策方面的研究,积极参与国家能源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努力在解决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三所世界知名大学结成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三校联盟的发起者是谁?过程是怎样的? 王赞基:虽然成立低碳能源实验室的目标是为了瞄准我国的发展问题,但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能源也是一个国际问题,需要国际上的合作。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很快,这就使中国在发展和部署新的低碳能源技术上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清华首先提出了建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的想法。 2008年2月份,由我校当时的党委书记陈希同志和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前校长王大中院士带队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剑桥大学访问,向两校的校长提出建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的想法,得到俩位校长的积极响应。三校很快就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4月份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设计委员会。 设计委员会于2008年的5月、9月和2009年的3月分别在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召开了三次会议,来设计联盟的目标、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筹款、知识产权等具体事宜。三校最终于2009年10月签订了合作协议,11月正式宣布成立了低碳能源大学联盟。 三校联盟商定的合作领域有六个 记者:这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那么清华为什么要选择与MIT和剑桥结成联盟?这三所学校联盟的价值在哪里? 王赞基:清华选择与MIT和剑桥进行合作的原因之一是,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科都很强,MIT和剑桥大学在能源领域的研究都有强项;原因之二是这三所大学分别处于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三个世界上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主要地区,又分别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先进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不同的立场,这三所大学之间的合作,有可能在发展和转移先进能源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三校联盟的主要合作领域有哪些? 王赞基:目前三校联盟商定的合作领域有六个。第一个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和二氧化碳的捕捉、利用与埋存技术;第二个领域包括城镇规划、可持续交通系统、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第三个领域是生物质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第四个领域是先进的核能技术;第五个领域是智能电网;第六个领域是能源政策和能源情景分析。 记者: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的三个成员来自三大洲,那么日常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研究资金如何筹集? 王赞基:三校联盟商定重点围绕中国的需要开展合作。所以协议规定所有的合作项目都必须有清华参加,联盟的执行主任由清华派出,联盟的主办公室设在清华。同时商定,所有的合作项目每校各指定一名课题负责人;MIT和剑桥大学也指派一位主任协助执行主任工作,同时也各设一个办公室。联盟的基本运作包括首先要资助一批先期研究项目,以便得到工业界的后续支持,也可以叫做种子项目;第二是资助能源系统分析和排放预测的模型方法的合作研究和转让;第三是召开年度学术论坛和若干次小型的学术研讨会;第四是资助包括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内的人员交流;第五是资助能源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研究。此外,还有可能做些培训工作,例如先进技术转移过程中人员的培训等。 联盟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支持研究和运作的经费,这需要有工业界、政府、NGO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筹款委员会。清华作为联盟的发起者,筹款委员会主任由清华派出,MIT和麻省理工参与。按照协议规定目标,第一年、第二年用于基本运作的经费每年不少于300万美金。同时,三校还要共同争取获得政府或工业界资助的研究项目(区别于种子项目)。 记者:三校联盟刚刚成立,计划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首批工作? 王赞基:根据三校联盟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我们此前已经发布指南,开始征集第一批种子项目,2010年1月底截止。计划2月份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审批第一批项目。第一批种子项目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领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和政策建模、煤燃烧和碳捕集、低碳城市和工业节能、生物质能、热能变换、先进的核能等。在种子项目之外,清华与MIT还商定在排放预测与政策分析方面开展合作。 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由联盟主办召开一次大型的国际学术论坛。 记者:未来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是否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王赞基:我想是的。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和具体措施,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在考虑低碳发展的问题。我们最近就接到许多电话或者邀请信,希望派人去讲讲低碳经济问题,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做一些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向低碳产业转型的规划等等。可以说,当前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非常大。 中国人口众多,在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在工业化过程中这样的问题会很多,但现在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粗浅。另外,由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新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快,三校联盟合作项目的立项重点是围绕中国发展的需求,因此,可以预期未来研究成果应该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