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元钱淘的旧货获青睐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电力短缺的过去,停电是习以为常的事,人们除了用大葵扇扇风纳凉外,还流行使用一种手动“鼓风机”。
昨天,记者在收藏家梁先生家里见到了这台手动“鼓风机”,“鼓风机”刚好有一
尺长,15厘米高,大约1.5斤重。
其中木制手柄长10厘米,机身是由木和铁皮造成,形状有点像电吹风,在出风口的后边是一个带手摇把柄的风箱,与里面的齿轮、扇叶以及小铁链组成一个连动“系统”,轻轻摇动把柄,凉风就从风口徐徐吹出。
“这东西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产物,以人力为动力,售价不高,过去很受各家各户欢迎。除了为煤炉鼓风外,不少人还将它作为风扇使用,每当炎热或停电的时候,只要一边摇着把柄,一边将出风口对着脸部,风力比葵扇扇出来的风更集中,更有力。”梁先生说。
据悉,这种手动鼓风机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不过如今除了中年以上的人群知道外,年轻人多半不认识。梁先生透露,鼓风机是他在几年前用60元的价钱在佛山高基街的地摊上买来的。
老式理发店用麻布纳凉
“过去停电的时候,佛山所有的老式理发店都会用一块大麻布为顾客纳凉!记得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家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在停电时仍使用这种土方法为顾客扇风纳凉。不过20多年来已经没有人再使用麻布纳凉了。”今年35岁,在禅城土生土长的杨小姐回忆说。
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黄虹向记者介绍,以麻布纳凉的具体做法是,将一块大麻布摊开后,在上下两端都穿上竹竿,然后将一头挂在顾客靠椅头上的天花上,另一头就自然悬挂着。使用时,通常是让一名小孩子或学徒拿着下端的竹竿,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摇,风就自然扇向正在理发的顾客身后,让人觉得凉快。
“布块的大小通常以店面的大小决定,一般是两米长左右,但如果布块太大的话,可能就要两个以上的人来摇。”黄虹说。
老汽灯靠人力打气加压
南海市民邓先生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队里,电是种稀有品,没有通到家家户户,所以大家都会使用一种汽灯。“这种灯个头不大,其下半身是一个贮油器,盛的是汽油。使用时首先将汽油慢慢注入贮油器,接着用气筒往里面加压,然后打开油阀,把用特殊材料做成的网状灯泡打湿,之后用火柴点着,灯泡便慢慢地烧亮,灯光呈白炽色,亮度比现在的光管还亮。通常一罐油可以用两三个小时,中途要经常打气加压,才能保持光亮度。”
邓先生又说,灯泡烧过一次后就会变成一空心的鹅卵形状,一触即破,不能再使用了。后来,随着电线架到了村子里,各地都用上日光灯,汽灯便慢慢从佛山市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